超越
当年刚到上海读高中,印象深刻的是,每次课间休息全班叽叽喳喳的讲着上海话,只有我们几个外地生,小心翼翼,不知所措,听着同学们的话题半懂不懂。现在想想,那时候一举一动都很害怕自己“不上海”,被哪个大妈看出来是“乡哦宁”然后坑了。因为自己的格格不入,所以分外仇恨上海,恨不得秒秒钟逃回家去——虽然就算能逃回家去,出去买早饭跟推餐车的大妈讲平阳话,大妈也是要回我普通话的——基本上,我就是到哪里都会被认为是外地人。
包括现在。公司里的同事工作间隙聊的乐队啊,明星啊,电视剧啊,我通通插不上话。越插不上话,越想要插上话。越刻意的想要插上话,讲起话来就越脸红脖子粗,本来英语就离native speaker很远,一脸红脖子粗就更讲不清楚了。还好同事们对我都很照顾,如果有什么难懂的俚语,都会注意一下我是不是能够明白,如果不能,还会耐心的给我解释。还有一个女生,会非常耐心的听我描述夜礼服假面这个角色——他们叫Tuxedo Mask——由于不知道他英文叫什么,我可是绕了很大一个圈子好不容易给描述出来的。他们对我,就像当年在上海的同学们。但现在的我,也就像当年在上海,生怕哪个大妈看出来我是外国人然后坑了。
但是现在让我回到上海也好,香港也好,我会害怕被看出来是外地人或者大陆人么?我记得三年前到香港,在机场的万宁买东西,刷银联的卡,好像是有效期过了没有成功,店员一脸不爽。然后我就刷了BOA的卡——接着,我就能感觉出店员明显的态度不同。现在想想,换了我是店员,我保不准也会这么干的,起码大学时的我,看到外国人还是跟看到珍稀动物似的,恨不得凑上去跟他们“练口语”的。只是真的轮到自己,在若干个华人很少的场合被外国青年/中年/老年当做珍稀动物打量或用“nee hao maaa"搭话之后,才明白这是多么二逼的一种心态和行为。现在的我,大概会微笑着面对这些充满小市民气息的举动。因为,我早就过了需要借助自己因为是”上海人“或者”香港人“的身份而牛逼的阶段了。如果一个人最自豪的地方在于他是上海人或者是香港人,并且很喜欢拿这个出来说事,那么你知道,这个人自己并不那么牛逼的可能性很大。包括学校也是一个道理,如果你目前为止最自豪的成就是从某个学校毕业了,那么,恐怕你目前为止的成就并没有多少。奥巴马绝对不会觉得,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从哥伦比亚毕业了。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现在很手足无措,但我明白自己总有一天会超越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的。起码我现在的目标,是英语讲到接近native speaker的水准——是的,就是大山的中文水准。这是我很多年以前就应该去做的事情,拖到现在,真是太惭愧了。不像很多人自己学不好英语自我安慰的借口,你并不需要是一个天才,才能够在成年之后把英语讲到接近native speaker的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