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最近两年养成了记账的习惯来管理自己一团糟的财务状况。对比今年9月和今年1月的支出,我的收入涨了两倍以上,但我的支出涨了三倍。光吃饭买单和给别人送礼物这一项,9月我在这一项的支出超过1月整个月的所有支出。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和比例,因为就我的个人感受来说,我在刚刚过去这个月的幸福指数远远低过1月。也就是说,我花掉三倍的钱,换来了一个更糟糕的生活:工作时间变长,体重增加,饮食和作息时间不规律,阅读和思考时间大大缩减。唯一的正面影响是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和到不同的地方旅行——但是我本来就不是一个特别喜欢社交的人,以及这个世界上能让我有兴趣旅行的地方其实本来也不多。我在9月前往旅行的地方,没有一个之前在我的目的地清单上,但却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

而且,之前本来对房产和基金股票毫无兴趣的我,突然每天开始刷基金,看附近的房价,尽管我现在其实没有办法买房。我甚至都不明白我现在的社交圈子喜爱出入的一些场合,人均150的德国菜哪里比人均30的富春小笼好吃了?70一杯的鸡尾酒哪里比大跃啤酒30一杯的Pale Ale #6好喝了?

如果要究其原因,我在9月消费的是中产阶级消费的东西,而在1月消费的是人人都可以消费得起的东西。试列举如下:

消费品 1月 9月
冰淇淋 东北大板 3 哈根达斯 35
中午工作餐 外卖 20 外卖 30
晚餐 沙县小吃 20 外食 70-120
啤酒 燕京 5 精酿酒吧 40-50/杯
锻炼 公园 0-7/月 健身房 200/月,及私人教练 300/次
咖啡 自煮 4/杯 星巴克及其他咖啡店,30/杯
出行 地铁,自行车 地铁,打车
房租   增加800/月
节假日 宅在家里或周边城市,0-1000/趟 5000起/趟


所以人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去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想要一些自己本来负担不起的东西,真不是白说的。基础消费品因价格受到严格控制,在过去5年的涨幅很低。而类似精酿啤酒、高档餐厅所用的原料,尤其是小规模独立餐厅所用的原料,其来源多种多样,你甚至无法判断他们所收取的价格是不是合理,以及他们的竞争对手有无可能因采购、运营的效率更高,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提供同等质量的食物。当然类似星巴克这样的大型连锁店,其原料的来源、人工的成本、运营的效率相对可以预期,你大概知道买一杯咖啡是在为什么买单,也可以做出判断这是否合算。而不成熟的市场意味着不成熟的竞争,意味着商家有较高的定价权。对商家来说,身处这样的一个市场简直是梦寐以求,但作为掏钱的人,恐怕就未必了。

这也逐渐成为我旅行或者新搬到一个地方选择生活必需品所遵循的原则:选择那些身处充分竞争市场的产品。比如说你在广州,那么肠粉是身处充分竞争市场的产品,所以你能很低的价格买到美味的肠粉。但如果你身处北京,那么你能买到的肠粉就很大概率非常难吃了,如果不难吃,则很可能你要为此付出高价。同理,如果你身在北京想要听相声和京剧,选择很多且质量很高。但如果你想听昆曲,那就糟糕了,每年只有几次而且很难抢到票。这就和买水果只买应季的一个道理,如果你能克制住“此时此地我就想要这个东西”的欲望,而去接受what’s available and out there,你对自己身处的环境会有更好的理解,你也更能够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因为一个东西有充足的供应,也意味着它被大量的需要,也因此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寻找便宜货可不是小气那么简单。对于不能理解这件事情的人,我想我们不光是消费观不同,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之深度恐怕也不甚相同。当然,身在北京如果你硬要创造出纽约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不可以,只是你会错过很多。